3月1日,在陕西省物流发展大会上,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委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研究员,以《“三个经济”为物流业发展新赋能》为主题发表演讲。
吴刚指出,发展“三个经济”高度契合陕西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大变革的现实需求,对全省发展空间拓展、能级提升、活力增强提供难得机遇,为发展新赋能。物流业是“三个经济”发展重要支撑,要明确新要求,抓住新机遇,实现新作为,为新时代追赶超越贡献新力量。
一、“三个经济”为物流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个经济”是深化全省改革开放新的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三个经济”,企业面临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新要求。
(一)“三个经济”对物流业开放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个经济”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着眼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发展“三个经济”旨在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推动生产要素更快更好集聚、配置、流动、分享,实现效能革命,带动发展效益与动能的倍增。适应开放新要求,物流业要转换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区域性物流企业向全球性企业转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竞争力,为“三个经济”发展做好坚实支撑。
(二)“三个经济”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个经济”是系统谋划资源配置、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创新工程。发展“三个经济”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全要素创新活力。发展枢纽经济,重点依托交通设施、信息网络、供应链先进技术、先进模式,建设高能级运输配送枢纽、信息网络枢纽、研发设计枢纽,不断增强企业高端资源整合能力及产业链中的中枢功能;发展门户经济,重点依托开放平台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门户效应;发展流动经济,重点依托资源要素融合聚变,加快人流、物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融合,加速化合反应,实现效能聚变,减量发展。
(三)“三个经济”对物流业转型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个经济”是新形势下发挥我省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等传统优势以及国家对我省新的战略定位的“集合优势”,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积极融入“三个经济”,企业发展理念、资源配置方式、组织模式、动力支撑体系亟待发生变革。具体讲,发展理念上,强化外向型发展能力,提升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枢纽、门户作用;资源配置上,强化资源集聚集约、流动分享,激发要素活力;组织模式上,积极拥抱互联网经济,去中心、平台化、轻资产,去边界化,跨界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动力培育上,改造升级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双轮驱动”,培育多点支撑动力体系,推进企业提质增效、量增质优。
二、“三个经济”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动融入“三个经济”,物流企业将获得良好政策发展机遇、高端资源对接机遇、重大项目建设机遇。
(一)“三个经济”为物流业发展提供良好政策机遇
目前,我省物流业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低下,高端化、品牌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物流国际化网络体系建设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物流业枢纽门户效应发挥有限。建设“三个经济”,一批政策举措将陆续落地实施,国际产能合作中心、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速,础设施网络、现代供应链体系以及物流降本增效等方面将获得实质性突破,物流企业加速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与世界一流企业合作竞争,推动物流业全面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造良好的政策机遇。
(二)“三个经济”为物流业对接高端资源要素创造良好机遇
当前,全球高端要素争夺激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重、构节奏加快。物流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不够,产品、服务形态和生产模式变革缓慢,“低端锁定”特质突出。建设“三个经济”最终目标是把陕西打造成为一个具有规模实力的高端资源要素吸附器、转换器和辐射源,吸纳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资本、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从而带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信息网络、金融物流等领域资源高效整合、要素效率的提高,为此物流企业将赢得嫁接高端要素、对接优质资源、发展“新经济”的良好契机。
(三)“三个经济”为物流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良好机遇
建设“三个经济”,重大支撑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提速。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布局力度加大;创新平台、孵化载体、新经济等领域投融资更加活跃。枢纽中心、开放平台、研发中心以及产业链升级、数字经济等项目建设资金、技术对接机会增多,发展机遇良好。
三、聚力“三个经济”,推动物流业发展新作为
聚焦“三个经济”重点,推进物流业升级、搭建赋能加速平台、创新制度举措、实现项目建设新作为,持续提升物流企业高端资源要素整合能力、门户效应能力、流动经济承载能力,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推动物流企业从区域性向全球性转型。
(一)推进物流业升级新作为
全面落实“三个经济”战略指向,瞄准国际先进标准、先进技术、先进模式,改造升级传统物流业;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多式联运、多业联动、多网协同,提升物流业供给水平,加快培育若干国际一流物流产业企业和产业物流企业。
1.改造升级传统物流业。一是聚焦服务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装备智能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专业化、经营灵活化改造升级。二是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加强关键物流节点布局和物流资源掌握。建立面向全球化供应链体系,提升资源更大范围的配置,在航空运输、铁路货运、轨道交通、信息网络以及能源加工、汽车制造、冶金建筑、医药食品等领域培育形成若干国际一流物流产业企业和产业物流企业。
2.加快发展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依托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培育发展数字物流、共享物流、智慧物流新业态;探索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物流企业联盟、无车承运人物流新模式。
3.积极推动物流业多式联运、多业联动、多网协同。推进空铁陆海多式联运;物流业、制造业、金融业多业联动;物流网、物联网、互联网多网协同。
(二)构建赋能加速平台新作为
1.构建供应链协同平台。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推动
企业间生产协同、物流协同、销售协同,提升物流产业价值链。
2.搭建赋能平台。支持建设企业总部提升、国际中小企业引进、“走出去”对外投资服务平台,提升外物流企业外向发展能力。
3.建设孵化加速平台。支持建设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跨境电商国际合作中心、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以及若干“海外仓”,引进培育高端展会平台,构建开放合作平台,提升物流产业门户效应。
(三)创新制度举措新作为
1.强化战略引领。着眼国际交通枢纽中心、供应链枢纽基地建设,打破地区及行业壁垒,积极构建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物流承载体系。关中平原城市群进一步完善满足大型消费城市所需要的城市物流配送和先进制造业研发物流承载体系;陕北进一步完善高端能源加工、销售、配送物流承载体系;陕南进一步完善“山水林产”协同发展的商贸物流承载体系。各有侧重,互为支撑,共同构成区域综合物流服务体系。“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西安经开区、西安高新区、空港新城、国际港务区、宝鸡陆港、延安陆港等承载园区为智慧物流示范区。支持优势物流企业加强与世界一流企业合作,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加速从区域性企业向全球型企业转型。
2.强化设施联通。聚力建设“国际运输走廊”、“国际航空枢纽”,统筹推进陆路、空中、信息、管道立体化发展,推进各类物流设施无缝衔接,促进省域内车站货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形成航空高端带动、铁路、公路无缝衔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3.强化产业融通。推动物流产业链各主体、各环节信息共享,建立“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的物流服务模式。以标准托盘及其循环共用为切入点,通过企业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串联仓储、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个物流环节,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
(四)实施重大项目新作为
1.枢纽中心项目。支持引导航空、交通、物流企业积极参与西咸国际机场三期扩容、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多式联运枢纽站场、高铁物流西部中心、供应链枢纽项目建设;支持引导信息、数据企业积极参与西咸新区芯片科技产业园、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基地、“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国科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升省属企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民生保障能力,通过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市场开拓等,谋求转型升级。
2.产业链升级项目。推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建链”类项目,重点引进培育新兴行业和产品,推进实施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重大项目,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补链”类项目,重点对接制造后市场,推进实施科技金融、旅游科普、再制造、系统集成等重大项目,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强链”类项目,重点对接国际市场,推进实施国际合作平台、海外综合服务平台、国际营销推广平台等重大项目。
3.研发创新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业建设科技孵化加速器、双创平台、互联网数据中心及相关配套服务共享平台;支持企业实施海外招才引智创新创业工程、本土人才国际化培育工程、全球创新合作提质工程。
4.新经济培育项目。支持引导具有条件的企业推进实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3D打印、数字标识、清洁能源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聚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增添新动能。
顺应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积极融入“三个经济”,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